
记者采访也有应急采访。
(相关资料图)
应急采访完成的是指令性任务。
1996年三月,正是桃花盛开,紫燕穿柳的时节,报社编辑部接到上级指令,要求组织一次系列报道,集中反映全省各地落实省六次党代会精神的情况,重点报道各地采取的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果。新闻单位的特点是有令则行,而且要雷厉风行。报社编辑部很快从各个业务处抽调一批记者,组成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采访小组,每个小组由一名处级干部带队,要求每个小组在二十天内,完成五至六个县、市的采访,并且要把采写的稿子及时发回编辑部,开辟专栏刊发这些专题文章。
文艺处接到的任务是采访豫西五个县。
商量的结果是由我带队执行这次任务。
处里派出两名年轻的记者与我同行,一男一女,男的叫陈炜,女的叫平萍,都是写文章的快手,算是年轻记者中的笔杆子。我很高兴带着他们两个一起采访,除了公事公办,一起共事的因素之外,还有点私人因素,使我非常喜欢他们。先说陈炜,他是兰州大学毕业的高材生,与我的大女儿是一前一后的校友,并且是同一个系同一位系主任带的学生,这从师生情份上讲就亲近了许多。再说平萍,虽然年龄不大,却已经有一定的工作经历,更巧的是她竟然与我的大女儿同岁,只不过一个生月是年头,一个生月是年尾的差别,所以我看见平萍就如同看见我女儿一样,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。
这么说来我们这个采访小组就很和谐。
因此一路上有说有笑干起活儿来也很开心。
出发之前我们是看过豫西五县的资料的,每个县的基本情况,包括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历史甚至地理地貌等有关信息,也已经大致心中有数。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,叫做有备而来,或者叫有的放矢,不打无准备之仗。当然也不能主题先行,熟悉背景情况是为了做好选择,找准切入角度,既便于采访,又便于写作,以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就我而言,过去作过几年驻站记者,对于采访程序不能说是轻车熟路,应当说是曾经积累过一些经验的。这次和两位年轻记者一起采访,只要能够出出主意,指指路子,找准切入角度,剩下的事情他们都能做得很好,甚至我根本不动手人家就能把稿子写好。
新闻的行话叫七分采三分写。
因此搞好前期采访很重要。
我们规划的采访路线是在豫西转个半圆,先到汝州,再过偃师和新安,到最西边的灵宝县可休息一下看看著名的函谷关,然后从灵宝折回向南向东到嵩县,最后到嵩县的白云山住两天,集中把稿子写完再商量定稿,然后就可以打道回府向编辑部交差。因为我以往多次到豫西采访,对这一带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也算比较熟悉,所以提出这个采访路线大家都很满意。特别是司机小樊,更是笑得合不拢嘴。小樊是我们单位一位老同志的孩子,我和他爸爸曾经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多年,因而见了我就像看见长辈一样毕恭毕敬,这次出车陪我们一起采访,觉得一定是趟美差,因为他知道路上不光可以品尝豫西许多有名的小吃,还有许多名胜和风景可以参观。我给陈炜和平萍分配的任务是每人写两篇稿子,采访时一起采访,写稿时谁对哪个县有灵感就写哪个县的稿子,自己选择,剩下的编辑和统筹稿子这些杂活最后交给我来收拾。两个人听后也很高兴,各自先挑了两个县作为准写作对象,并且采访时暗暗做好了写稿准备。为了鼓励年轻人的积极性,我承诺如果提前完成了采访任务,我们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,比如汝州的风穴寺,偃师的二里头遗址,灵宝的小秦岭,新安的黄河峡谷,都可以去游览一番,当然最后到嵩县的白云山统稿,我们还可以到玉皇顶看白河的源头,到陆浑水库去吃全鱼宴,如果县里不招待我就自己出钱请客。
文艺处的记者本来就是文化记者。
我所列出的参观景点特别具有吸引力。
采访中我又提出了一个原则,叫做采访可以全面撒网,写作应当重点钓鱼。具体说,就是每个县要找到新闻的侧重点,突出特色,写出特点,表现出个性。比如在汝州,听了县里的全面情况介绍后,我们觉得这个县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做得卓有成效,既符合省六次党代会提倡的教育要从基层抓起的大方向,又切中了汝州的现实需要,那就是为当地的大型工业项目和新型的农业项目培养人才,储备人才,所以这新闻就具备了个性。再比如在灵宝,以往多年提倡“以果(苹果)富农,以金(金矿)富市”,市域经济搞得有声有色,经济数据每年都上新台阶。不过我们在听了县委书记的情况介绍之后,觉得真正的亮点在于引进外资,与当地的资源相结合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,就是著名的灵宝苹果,从果农种果、卖果到出口苹果,尽管果农收入不断增加,但始终还是苹果的价钱。后来一个引进外资的果品加工厂,一个果品生产线一年就能“吃”掉2万吨苹果,以果汁和灌头为主的产品远销日本、美国、意大利等多个国家,产值和利润成几何倍数的翻番,让昔日的农产品苹果一下子变成了工业产品,而且还可以出口。我们认为这才是新闻,这才是我们写稿的切入角度。
真正的新闻应当是常写常新。
找出新闻的个性才是写好稿子的关键。
同时我们在对每个县界定新闻题材(即内容)的切入角度之后,还对表达形式即文体进行了界定,统一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写稿,这样既避免了消息写作的死板,也躲开了通讯写作的繁杂。再说,采用夹叙夹议,亦动亦静的写作方法,也正是我们文化记者的特长。让我没有想到的是,我们研究的这套采访和写作办法很有效,不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而且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。路上小樊还悄悄告诉我,说是陈炜和平萍两个人争着写稿,每采访一个县,第二天就把草稿完成了,最后只等我到白云山统稿了。
于是我便在偃师请他们吃烧饼夹儿。
又在灵宝请他们吃那流传千年的糊粕饭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个年轻记者的忘我精神,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,那年陈炜的孩子不足三岁,平萍的孩子只有一岁多,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起步阶段,其艰难和辛苦是可以想见的。但是他们在采访中没有一个人说到困难,也没有流露出一丁点想家或放不下孩子的念头。他们的表现让我想起河南日报的传统,一代又一代的老报人,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,公而意私的敬业精神,忠于职守的操守习惯,那都是一脉相承,代代相传的,而且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。在白云山统稿的那天晚上,山顶下雪,我们住的小木屋没有暖气,县里陪同我们采访的同志找来了棉大衣,每个人都是裹着棉大衣御寒的。就在那么寒冷的夜晚,平萍还在赶写最后一件稿子,脚冻麻了,站起来跺一跺继续写,手冻僵了,哈口热气搓一搓继续写,硬是准时准点地完成了写稿任务。这种敬业精神,实在令人感动。
最后在白云山我们结束了本次采访。
作为奖励大家一起游览了仙人桥和白龙瀑布。
踏着三月的桃花雪,我们时而在山道上爬坡,时而在瀑布边赏花,你给我拍张照片,我给你留一个剪影,时不时再来一张合影,每个人玩得都很开心,那是劳作之后的快乐。导游在介绍白龙瀑布时,冷不丁提到白河,提到玉皇顶的积雪,提到白河镇和下游的沙滩,然后又提到南阳,提到新野,一直说到300公里以外的唐白河,说着说着就说到我的家乡南阳盆地,原来我的家乡唐白河的源头就是从伏牛山主峰玉皇顶发端的,白龙瀑布正是白河的河首!
白河是南阳的母亲河。
这是每一个南阳人心中的图腾。
据《历史地名大辞典》解释,白河古名淯水,源出河南省嵩县西南伏牛山主峰玉皇顶东麓,向东南流经南召、方城、南阳、新野,至湖北襄樊市东北的两河口与唐河汇流称唐白河,再下二十多公里注入汉水而终。白河总长300多公里,其较大支流有刁河、湍河、赵河、潦阿等,再加之后人工建造的大小引水灌渠,在南阳盆地形成的流域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。由于唐白河流经伏牛山区的花冈片麻岩出露地区,故有“白河沙白滩多,唐河湾多”之说。历史上的南阳市区十分繁华,白河沿岸有舟车辏辐,人蔗浩繁的水上码头,河面上帆楫颇盛,船行如梭,桅杆林立,号子激越,此起彼落,帆船往来,络绎不绝。商船可直下湖北,顺汉水入长江,直达武汉,再下南京,终汇大海。从地图上看,白河好似母亲的臂膀,在南阳盆地温柔地打了一个弯,就是在这臂弯的中心位置,孕育了南阳城数千年的青史文明,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阳人。
作为南阳人我对白河充满了敬意。
由此便对活水的源头白云山刮目相看。
怀着激动和感恩的心情,我便在完成新闻采访之余,躲在白云山下的陆浑水库招待所里,草草写成了一组小诗。这组小诗不久后在河南日报副刊发表,据说后来还被白云山旅游风景区制成书法条幅,挂在山门前的玻璃厨窗里,作为白云山的形象广告向游人宣传和展示。诗文如下:
白云山三题
白云山在哪里?在伏牛之巅。位于豫西嵩县境内,以其罕见的原始植被、奇异的险山俏水、丰富的珍稀动物资源,被命名为洛阳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。日前笔者有幸前往采访,在写过新闻之后犹感不足,人虽下山而心却仍在山上发呆。故而提起生锈的诗笔,草书三题聊补遗憾。
写给“陆车公路”
70公里长的一个惊叹号,
从陆浑水库的浪花上起笔,
穿越外坊山尘封的历史,
走进车村的“富民工程”。
滚动的车轮,
撞响汝河水悠悠万载的琴弦;
清脆的喇叭,
惊醒白云山那个沉睡千年的梦。
仿佛一夜之间睁开眼睛,
大山开始注视外面的世界,
让秦砖汉瓦与现代文明对话,
让核桃板栗带着微笑进城……
于是这个巨大的惊叹号,
便站成山中一桩美丽的风景。
写给“仙人桥”
没有人工雕凿的痕迹,
只有麻枯石的原始风光;
是谁造化了如此空灵的艺术品?
大自然是最好的能工巧匠。
桥上有羚羊奔跑的蹄印,
桥下有麋鹿栖息的“温床”;
月夜里有松涛阵阵的低语,
阳光下有小鸟喳喳的歌唱。
这座桥上没有灯红酒绿,
这座桥上没有官样文章;
更没有投机心理和商战的硝烟,
金钱在这里也仿佛失去了影响。
走在仙人桥上是一种超度,
修身养性才能还你人格的高尚。
写给“白龙瀑布”
一条涓涓细流从玉皇顶出发,
翻过一千个跟头留下一万个微笑,
终于在这里发出了一声动地的呐喊,
于是山石开裂万仞便飞出了白龙瀑布。
站在白龙瀑布前我就想起了白河,
想起白河我就想起母亲,
还有像我一样喝着白河水长大的,
南阳盆地的一方山水和父老乡亲。
过去我不知道我故乡的兄弟,
为什么腰板健壮个个是红脸膛;
过去我不知道我故乡的姐妹,
为什么身材苗条人人都是好模样。
这时候我从白河的源头找到了答案,
原来这白河水是经过原始森林净化的;
这时候我从白龙瀑布的彩虹中找到了答案,
原来这白河水是经过彩虹照射瀑布锻打的。
喝过白河水的男人不能忘记母亲,
喝过白河水的女人不能忘记白云山;
作为男人我把白云山看作母亲的乳峰,
那万仞之下的白龙瀑布恰似母亲的乳汁。
这组小诗发表在1996年4月29日河南日报上,作为新闻采访的副产品,与此前发表的系列新闻报道(行程16天采访5个县)形成互为印证的效果,彼此相辅相成。这里不妨列出“豫西行”采写的文章标题,以便唤起当年的记忆。第一篇发表在4月7日题目叫“新安:春风化雨正逢时”;第二篇发表在4月8日,题目叫“偃师:文明树上开新花”;第三篇发表在4月11日,题目叫“灵宝:勇立潮头唱大风”;第四篇发表在4月21日,题目叫“汝州:振兴经济先育人”;第五篇发表在4月26日,题目叫“嵩县:打开山门气象新”。
感谢陈炜、平萍和小樊。
这文章里也溶入了他们的汗水和笑声。
作者:杨贵才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