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这是初中课本上就有的了,里面以邹忌自身的情况来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,吸收百家见地,而不能坐井观天、偏信偏听,齐王听纳,在课文的最后,齐国也确实在这样的劝谏中壮大起来,称"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",到最后已经"无可进者",而"燕、赵、韩、魏闻之,皆朝于齐,此所谓战胜于朝廷"。
可是教科书上并没有告诉我们:为什么仅仅是广开言路就足以令敌国臣服?要知道这可是以武力说话的战国,不管自己国内建设得多好,没和对手来一场硬仗并取得胜利,那是根本不会有人听你的好不好。所以要了解邹忌的讽谏对齐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,就得从他讽谏的对象--齐威王身上来看了。
(资料图片)
被齐威王接掌过来的齐国,在战国七雄中已经沦为了二等货色,不要说秦、楚这样的雄国,就连隔壁的鲁国、远方的魏国都能随时来掐齐国一下。
在齐威王继位前三十年,齐国内部发生了一次天翻地覆的改姓事件,也就是教科书里很少提及的"田氏伐齐":齐国原本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国,在齐桓公时期实力达到鼎盛,到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,经过了数次内乱后的齐国早已不复桓公之勇,大权也逐渐由公卿世族所出任的相国掌握。
而"田氏伐齐",就是当时的相国田和,将齐康公放逐到了海岛之上,并让周天子承认自己取代齐国的事实,田和自立为齐公,齐国也由姓姜改成了姓田,而齐威王就是田和的孙子。(顺便说一下,田氏的后代就是西汉末年的外戚王氏,家族里最出名的一人就是篡汉的王莽,这大概是从骨子里就遗留下来的基因在作祟吧)
在齐威王之前,在田氏齐国三十年的国运里,几乎是被新兴的魏国压着打的;
当时魏国刚经过李悝变法,国势日强,经常一言不合就召集韩、赵两个小弟群殴齐国,把姜氏齐国在晋国那里抢过去的土地又给抢了回来;
到齐威王继位后,一向保持中立的小国鲁、卫也来凑一脚,强夺了齐国阳关、薛陵之地:
齐威王元年,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,三年,三晋灭晋后而分其地。六年,鲁伐我,入阳关,晋伐我,至博陵,七年,卫伐我,取薛陵,九年,赵伐我,取甄。
可以说齐威王早期的齐国,是一个谁都能打、谁都敢打的国家,虽然还有着大国的名号,可已经是内忧外患,加上齐威王刚继位时又懒,不做事,到齐威王九年,已经沦落到"诸侯并伐,国人不治"的程度,再这样下去,距离齐国亡国也就不远了。
?如此环境下,邹忌多次讽谏齐威王,终于使他开始振作,齐国也迎来了田氏时期的一次崛起
除了教科书里所说的那次之外,邹忌最著名的一次劝谏是在齐威王九年时,以琴理劝谏齐威王,邹忌在齐威王面前演奏鼓琴,可光讲琴理不演奏,让齐威王十分急躁,不断催促邹忌,最后邹忌指出:"琴音调而天下治,治国家而弭人民者,无若乎五音者。"
邹忌讽谏齐威王是一件十分大胆却聪明的做法,由于田氏齐国就是以公卿起家的,所以对于卿士十分忌惮,齐君对于下面的不同意见是很排斥的,尤其是齐威王这个人,虽然不做事,但心狠,把一个因救援薛陵、阳关不力的阿大夫直接给煮了。在邹忌的讽谏下,齐威王如醍醐灌顶般醒悟了过来,从此开始励精图治,和那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一样,带领着国家走上了崛起之路。
虽然《史记》中没有记载邹忌改革的具体内容,可田氏齐国最辉煌的二十年,就是在邹忌为齐相国时建立的。
作为齐国最大的对手,魏国很不幸地迎来了它的衰败期,在文侯、武侯相继去世,魏惠王继位后,魏国的国力依旧强盛,多次击败秦国,但原本同出一家的三晋(魏赵韩)却因为利益关系而分崩离析,三国之间互相攻伐,而赵、韩又因为国力不比魏国,于是纷纷投靠齐国,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在齐威王和魏惠王争霸期间发生的。
齐国外有孙膑、田忌这样的军事能人,内有邹忌等治国高手,在对魏战事中开始扭转局势,改前期一直挨打的窘况为主动出击,马陵、桂陵两场大败,把魏国从战国最强的座椅上拉了下来,取而代之则是齐威王。到最后,魏惠王已不得不承认齐国的地位,并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,撇开周天子,和齐威王一起称王,成为继楚国后称王的两个国家,齐国也成为了战国中期的霸主,魏赵韩三国皆奉齐国为尊,跟着齐国攻楚败秦。
总结:虽然邹忌的改革偏向于内政,经常为了自保国力而不同意齐王出兵掺和三晋事务,而在对外军事上又多次排挤田忌、孙膑等人,还逼得田忌逃亡、孙膑隐居,可也不能因此就把邹忌改革的功劳全数抹去,毕竟田氏齐国是在他手里强大起来的,而且直到齐闵王时期,齐国的国力依旧高居不下,这些都是邹忌的功劳。
作者/一贰一橙:天文地理,一概不懂;古今中外,都靠瞎掰,主要百度,然后乱编,喜欢点赞!
标签: